次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 CPS中安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目前我国的银行安防系统基本实现了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语音对讲等子系统的集中管控。视频监控大联网系统建立后,银行安防实现了远程指挥调度、非现场检查监督管理功能,推进内控合规性操作管理手段创新,减少了专、兼职守库人员,提高了金库安全管理能力、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的管控能力、管理效率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运行,随着对系统的应用越来越熟悉,现阶段银行安防还存在以下一些薄弱环节:
1、 风险事件的主动预警功能不足、实时发现能力不强
系统对案件或风险事件的主动预警功能依然不足,实时发现能力不强,只能等风险和问题发生后再作善后处理,这使得安保管理工作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那么如何及时有效的发现异常,积极保障整个报警链路的稳定畅通,减少无效报警,提高整个报警子系统的可用性,并预防异常的发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系统对人力有较高依赖性
系统对人力有着较高的依赖性。目前通过系统发现现场诸如ATM破坏、广告粘贴、储户物品遗失、自助银行抢劫、纵火、漏水、异常滞留的大部分案件都是依靠监控中心的值守人员通过视频巡检时发现。如果按监控中心十五块电视墙屏幕,同时上墙路数30秒或1分钟切换一次,每次有60路视频,那么每天观察的视频平均在十万路上下,这种视频巡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值班人员高度关注视频的内容,对于一些视频接入路数较多的营业部,在这样一种高强度的人工巡检模式下,人的生理和心理均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在风险识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上均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3. 对设施设备的管理的还显得薄弱
系统对安防设施设备的管理的还显得薄弱,比如视频、报警、门禁、对讲设备的类型、品牌、型号等信息还无法通过系统自动获取,不能对前端设备、后台服务器故障进行统计也给整个系统的管理造成一定困难。设备的问题排查和维护,系统也没有提供记录和追踪的工具。
4. 系统对银行安全保卫业务管理监督工作缺乏有力支撑
系统对各银行的安全保卫业务管理监督工作缺乏有力支撑。各大银行为全面提升各自的安全保卫基础管理水平,都出台了针对保卫业务单元都出台了安全保卫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精细化”来实现各营业机构的“物防达标、技防达标、人防达标”管理工作制度。这一工作中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人工统计,考核周期长,数据可信度较低,改进与跟踪困难,是目前的困境。
1、通过数据分析提高实时发现能力
为解决主要案件或风险事件的主动预警功能不足,实时发现能力不强的问题,需要分以下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处置:较长时间都没有报警;警设备与系统的通讯不稳定,时断时续频繁的无效报警。
对于较长时间都没有报警的设备,有可能是在报警链路上出现了故障。通过周期性统计未触发过报警的主机和探头就能找到可能的风险点,同时在正常情况下,网点重要的报警探头至少在一段时间都会被触发一次。由此可以认为如果没有定期收到操作说明书上规定的报警信号,那么这个网点的重要探头应该要进行排查测试,以降低风险。
对于报警设备与系统的通讯不稳定的情况,系统应该统计报警设备的“健康状况”,比如100次连接有98次连接上,那么报警设备的健康度就是98%,通过定义健康度的不同级别(红橙黄绿蓝),就能直观的找到健康状况不佳的设备进行排查。
对于一直频繁的报警的设备,通过统计报警次数,将超过平均报警次数标准差的三倍(3sigma)的设备标出,视为健康状况不佳的设备进行排查。